新闻动态
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
当前,中国绿色金融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?碳中和背景下,下一步应该如何更好、更快地推进绿色金融发展?近日,全国政协委员、经济委员会副主任、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经多年发展,中国的绿色金融已有良好基础,发展走在国际前列。为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,人民银行初步确立了“三大功能”“五大支柱”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,以适应国家产业结构、能源结构、投资结构和人民生活方式等全方位的深刻变化。
绿色金融发展取得积极成效
陈雨露表示,党的十八大以来,人民银行倾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,取得了积极成效,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走在国际第一方阵。
一是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绿色金融立体发展体系,绿色金融在支持绿色发展方面已经展现巨大的潜力。2016年,人民银行牵头出台实施了《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》,成为全球首个由中央政府部门制定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。经过多年的努力,我国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综合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持续改善,绿色金融在标准制定、激励机制、环境信息披露、产品创新等领域取得了全面的进展,在推动经济绿色转型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二是绿色金融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,有效带动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。2017年以来,国务院批准“六省(区)九地”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,取得了一系列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,不仅支持了地方绿色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,还提升了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务水平,带动全国绿色金融市场快速发展。截至2020年末,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约12万亿元,存量规模世界第一;绿色债券存量超过8000亿元,居世界第二。同时,我国绿色金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,绿色贷款不良率远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,绿色债券尚无违约案例。
三是我国已成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风向标,且拥有了相当大的国际引领力。2016年,中国担任G20主席国,首次将绿色金融引入G20框架。2016年以来,在我国积极倡导和推动下,绿色金融议题一直是G20峰会的重要议题。今年的G20主席国意大利决定恢复可持续(绿色)金融研究小组,人民银行将继续担任联合主席。此外,人民银行参与发起的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(NGFS)已扩展至83家正式成员和13家观察机构,我国还与欧盟等经济体共同发起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(IPSF),促进国际绿色金融标准趋同。目前,我国已稳步推进了1项国际标准、1项国家标准、5项行业标准、4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标准的制定,这些标准成为全球范围内规范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参考。
绿色金融发展潜力在拓展
“去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,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。从绿色金融发展的角度看,我是比较乐观的。总体来看,当前国际社会更加关注气候变化,也更加相信绿色金融能够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。”陈雨露表示。
他认为,国际绿色金融合作是多层次的。多边平台主要有G20、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(NGFS)、《“一带一路”绿色投资原则》、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(IPSF)。人民银行作为中方代表,是这些平台的主要发起者和引领者。在双边平台方面,我国也与英国、法国、德国、新加坡等绿色金融发展前沿国家有着很好的交流与合作。
陈雨露表示,通过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合作,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和绿色金融的讨论越来越多。比如,各国开始集中深入探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货币政策、金融稳定的影响,如何在投资中更多地引入ESG(环境、社会和治理)因素,如何促进各国环境信息披露,以及如何推动国际绿色标准趋同等等。随着讨论的深入,国际社会的共识在增加,绿色金融发展的潜力也在拓展。
“我国一直以来都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坚定支持者和倡导者,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也具备一定的领先优势。考虑到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一些新变化,以及国际社会对绿色金融更为积极的立场,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的未来是光明的。应该抓住这样的机遇,利用好现有的优势,更加积极与各方开展合作,充分挖掘绿色金融发展潜力,助力我国和其他国家共同实现各自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。”陈雨露说。